王戰回來以後,發現學校有了一些新的課程,除了原本強度很大的訓練和枯燥的文化課以外,還多了一些武術課。
武術有很多,王戰可以練很多的兵器,比如刀,劍。
刀術王戰會一些,所以選了不太會的劍術,希望練起來可以有所幫助。
劍的擊法有;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等。
劍術的特點是:輕快敏捷、潇灑、飄逸,有「劍走美式」、「劍如飛風」之說。
按時到了課程的教室,王戰發現這裡有放武器的架子,上面都是各種各樣的劍。
到了很多學生,教師最後才來,拿着人員名單點名,點完才開始課程。
王戰發現剛開始這門課也是理論課,這個教師拿了一本書,緩緩開始介紹----
武術,通過武化流傳,一來習武可以強身健體,二來可以防禦敵人進攻。
習武之人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武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武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
作為華夏民族子孫的生存技能,華夏傳統武術伴随着華夏國的曆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曆程,成為維系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華夏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
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
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
這是我族曆代沉澱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
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随通而行為術。
武術或許可以說是軍事技術,或是戰争技術。
所以兵器被稱為武器,軍事被稱為武事,軍備也被稱為武備。
所以,武,本意就是拿起武器奔跑,去戰争,去殺伐。
所以武術即為殺伐之術。
也為戰争之術。
有人認為武通舞,其實牛頭不對馬嘴。
武不通舞。
舞是娛樂,是非必要的娛樂活動。
而武是古代的生存技術之一。
是必要的軍事技能。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說的就是武術的重要性。
個人自保,原始社會:強弱争鬥,一方動戈,繼而出現武。
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而來。
武術,消停戰事的技術。
中國武術、中國傳統武術,通過武化流傳,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
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武功,在個人,是制止侵害,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功力;在國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學習武術,在搏擊的角度來說,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戰場上子彈打完的時候,拼的不再是槍法,還是冷兵器的使用。
王戰覺得挺有道理,繼續聽下去。
有些同學打開資料看了看,就靠在椅子上睡覺了,有的在看别的書。
教師很耐心地把課程講完,介紹劍的有關内容。
劍術,即舞劍或用劍刺殺的技藝或技能。
接下來講的是劍的結構,教師頓了頓,說,大家可以拿那邊的劍來看。
教師一邊指着劍的部位,一邊介紹----
劍身:包括劍尖、劍刃、劍脊、劍面。
劍把:包括劍格、劍柄、劍首。
劍尖:即劍身最前端的尖銳部分。
劍脊:即劍身長軸隆起部分。
劍刃:即劍身兩側鋒利部分。
劍面:指劍脊兩側的平面。
劍柄:指劍把上的握柄。
劍首;即劍柄後端的突出部分。
護手:又稱劍格,指劍柄與劍身間相隔的突出部分。
劍穗:又稱劍袍,是系在劍首的穗子。
劍鞘:即用來盛裝寶劍的囊鞘。
劍指
劍指是劍法的輔助動作。
簡單地說,就是當右手持劍,作出攻防劈刺等各種動作時,未持劍的左手要與其配合呼應,作出相應的動作,此時的左手即非握拳,也不是伸掌,而是食指與中指向前伸直,其餘手指内屈。
作用:
1、劍指前伸,擾亂對方的視線。
近身時還可以直接進攻。
如:可用劍指刺喉、戳眼、點穴、點腕等。
2、如果對方使用不帶刃的兵器,劍指的左右運行可以用于推、擋,而且還可以乘機抓握、奪取對方的兵器。
3、前後左右的運行,都可以協助身體保持平衡,如:弓步直刺,劍向前刺,劍指向後伸。
4、有助于增強刺劍、劈劍的力量。
如:弓步挂劈,掄劍向右下方劈,左劍指應向左後上方擺,以加大臂力。
5、用于體能鍛煉,可以豐富肢體活動的形式,增加運動量,從而使全身都得到較好的鍛煉。
6、觀賞劍術演練,劍與劍指動作的一開一合,可以增加動作的色彩,使劍術顯得更加潇灑優美。
劍穗
劍穗是劍的附加部分,它既是劍的飾物,又具有技擊的作用。
劍出“刺、斬、撩、挂”,穗走“帶、甩、擺、打”,穗随劍行,劍穗合一。
作用:
1、通過劍穗的飛舞,能夠迷惑對方,指上打下,使其虛實難辨。
2、可以用穗子直接進攻。
如:直擊對方的頭、眼、喉和穴位等。
3、劍光穗影,鳳舞龍翔,能給人以極大的美感,是一種高品位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