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天朝上國而言,契丹完全不足為懼,甚至有些過于渺小,所以很多時候,大唐王朝并不将這個小小的民族放在眼裡,對其經濟、軍事、制度等各方面的迅速發展,也漠不關心。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放任和輕視的态度,讓大唐王朝吃了不少啞巴虧,甚至連大唐的命運都因這個毫不起眼的民族而改變了方向。
當時,營州一帶連續好幾年發生災荒,農牧無收,百姓生活毫無着落,窮困潦倒,民不聊生。
萬般無奈之下,契丹君長、松漠府都督李盡忠将災情上報唐王朝,希望唐王朝能夠開倉赈濟,解決百姓的生存難題。
然而,一次,兩次,三次……數次奏請,唐王朝就是遲遲不回複,這讓李盡忠十分焦急。
經過一番了解,李盡忠發現他的上書奏請,營州都督趙文翙根本連看都沒看,就全部扔進了垃圾桶,然後轉身跟家裡的姬妾美人飲酒作樂、醉生夢死,仿佛契丹百姓的死活跟他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這讓李盡忠十分生氣。
本來趙文翙不把他管轄區内的各族酋長當人看,動不動就罵罵咧咧、拳打腳踢、肆意侮辱,已經讓李盡忠十分不滿了,如今人命關天,他竟然仍然視同兒戲,隻顧着自己享樂,全然不在乎外面餓殍遍野。
李盡忠再好的脾氣也無法忍受了。
一番掙紮之後,李盡忠找到妹夫、誠州刺史孫萬榮,說服他跟自己一同起兵反唐。
讓李盡忠感到驚喜的是,起義的旗号一打起來,當地百姓就紛紛投靠起義軍,義憤填膺地表示要将當時的統治者趕下台,取而代之。
李盡忠驚喜之餘,連忙調派兵馬,籌備戰鬥,在他的帶領下,起義軍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
看着拿下的大片江山,李盡忠激動了,他感覺到兇腔裡有一股莫名的熱情正噴薄而出,草原男兒的雄心壯志正展翅翺翔,契丹人不用再寄籬人下、擔驚受怕的夢想正在一點點實現。
勝利的喜悅給李盡忠壯了膽,給足了他勇氣,他勇敢地站了出來,明确表示要與唐王朝劃清界限,不再給唐王朝做奴仆,而要翻身做主人,并自封為“無上可汗”。
這時候,唐王朝的執政者是武則天,她在幾年前廢了剛剛繼承皇位的兒子李顯,自立為帝,改國号為周,定都洛陽,李顯則被她貶為廬陵王,流放在外。
武則天一心想要自己的娘家人來繼承皇位,可是一直苦于找不到正當理由,畢竟李氏才是天下公認的正統,她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是理所當然,傳給武氏子弟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朝廷百官和百姓的支持。
所以,當契丹起兵的消息傳到洛陽以後,武則天欣喜若狂,這可是一個天賜良機啊,契丹幾乎屬于一個彈丸之地,影響力小不說,人力、兵力、物力也都難以與大唐王朝相抗衡,平定叛亂自然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于是,被喜悅沖昏頭腦的武則天根本沒有詳細了解情況,就馬上大張旗鼓地安排武氏子弟帶兵讨伐,希望以此來給他們創造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好名正言順地把皇位傳給娘家人。
然而,令武則天失望的是,武氏子弟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表現極其差勁,不是逃跑,就是躲躲藏藏,更有甚者到處濫殺無辜。
結果,在這些無才無能的武氏子弟的瞎指揮下,契丹軍一路勢如破竹,節節勝利。
李盡忠和孫萬榮更是打出了“何不歸我廬陵王”的旗号,明确表示出對武氏家族的不滿。
武則天惱羞成怒,連忙派人聯系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想要聯手鎮壓李盡忠的契丹軍。
突厥早就對契丹的叛離懷恨在心,接到武則天的來信,默啜可汗十分欣喜,兩人一拍即合。
于是,突厥大軍趁着孫萬榮帶兵南下之際,偷襲了契丹後方,占領了新城,李盡忠、孫萬榮的老婆孩子以及其他留守人衆全部淪為突厥的俘虜。
消息傳到前線,契丹軍心動搖,氣勢大跌。
此時,李盡忠早已因病駕鶴西去了,孫萬榮孤掌難鳴,眼看軍心渙散,憂心如焚。
但武周軍根本不給他喘息的機會,趁機發動進攻,契丹軍被迫邊打邊退。
孫萬榮麾下的奚人眼看契丹戰敗在即,望風使舵,馬上投降了武周軍,幫助武周軍從背後夾擊,契丹軍最後一敗塗地。
孫萬榮帶着剩餘的部下殺出重圍,倉皇逃往潞水東,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通州附近的北運河東面。
連番苦戰,再加上一路逃亡,孫萬榮疲憊不堪,一停下來就覺得身體要散架一般,隻好下令讓大家在樹林裡休息。
跟着孫萬榮逃出來的家奴,看着跟随孫萬榮的殘兵敗将,知道大勢已去,于是趁着孫萬榮休息的時候,将孫萬榮殺死了。
就這樣,契丹反對武周的戰争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在洛陽,事情卻遠遠沒有結束。
這場戰争讓朝中大臣看到了武氏子弟的不成器,于是,他們趁機紛紛站出來擁護李唐。
武則天早就對武氏子弟失望透頂,如今又看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而不是武氏,她知道,如果自己繼續一意孤行,恐怕事情就難以收場了,所以隻好順應民意,召回了廬陵王李顯,以實際行動向天下人表示她決定立李氏子弟為嗣。
含恨而終的李盡忠和孫萬榮,恐怕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他們雖然被武則天定義為“叛軍”,卻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大唐的功臣,幫助李唐宗室“奪”回了屬于他們的皇位,改變了大唐王朝的命運!
(契丹這次叛亂不但左右了大唐的命運,還為中國的文學史塗抹了濃重的一筆。
在武則天派出鎮壓契丹叛亂的武氏子弟中,有一個叫做武攸宜的王爺。
這個王爺本身并沒有多大才能,甚至也跟其他武氏子弟一樣,被打得落花流水。
但在讨伐契丹的過程中,這位王爺的手下出了一位著名的幕僚——陳子昂。
當時,陳子昂看到武周軍連連敗退,于是建議武攸宜派遣萬人作為前驅來進攻敵人,結果武攸宜根本不搭理他。
之後,陳子昂又向武攸宜進言,武攸宜就生氣了,一怒之下把他降為軍曹。
為此,陳子昂郁悶得不得了,隻好跑到附近的景點散心,結果觸景生情,詩興大發,寫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
在過去一百多年裡,契丹八部的可汗一直從大賀氏裡挑選,像遙辇氏這樣一個實力微弱的部落,從來沒有奢望過有朝一日能夠登臨大寶。
然而,風水輪流轉,遲早到我家,就在遙辇氏一直默默無聞地跟在大賀氏可汗背後南征北戰時,好運竟然光顧了,可汗的桂冠不小心落在了遙辇氏的帳篷裡,這個部落中一個叫做屈列的孩子被推舉為可汗。
屈列戰戰兢兢地接過這個燙手山芋,左顧右盼,想要找個人幫自己出個主意,但得到的回應隻是一片死寂。
這個時候,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不是怕遙辇氏部族,也不是完全贊同廢棄大賀氏改立遙辇氏,而是因為畏懼總攬軍事大權、能夠随意生殺予奪和廢立可汗的可突于。
可突于一開始隻是契丹族内的一名衙官,由于骁勇善戰,屢立軍功,深得人心,逐漸成為契丹族内的一顆新星,在族中的聲望也越來越高,甚至有趕超當時的可汗李失活的苗頭。
不過,兩人還沒來得及成為對手,李失活就死了,李失活的弟弟李娑固繼承了李失活的位子。
李娑固很清楚自己面臨的形勢,他明顯不想當傀儡,可是軍事大權握在可突于的手裡,就等于在枕邊放了一顆定時炸彈,想要睡好覺,唯有除去可突于。
想通了這一點,李娑固一咬牙、一跺腳,決定先除掉可突于再說,否則自己一輩子都不會有出頭之日。
于是,李娑固開始召集心腹,秘密商讨“鋤奸大計”,同時不斷招兵買馬,做好了與可突于決一死戰的準備。
李娑固非常認真,畢竟這是一件大事,而且是值得背水一戰的大事,隻要邁出了第一步,就絕沒有回頭的餘地,隻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就在李娑固為自己的精密計劃暗自竊喜,做夢都夢到自己親手斬殺可突于,從此獨攬契丹大權而樂醒時,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他跟部下熬了無數個通宵做好的精密計劃被洩露了。
得知李娑固密謀的可突于自然是勃然大怒,馬上揮兵而至,反攻李娑固及其部下。
大軍當前,可突于大軍揚起的沙塵漫天漫地,望不到人馬,隻能看到一片黃沙由遠而近殺來,殺氣騰騰,氣勢恢宏,李娑固一下子吓傻了。
這場戰争,可突于毫無懸念地勝了,李娑固帶着殘兵敗将狼狽地逃亡營州,尋求營州總督許欽澹的幫助。
許欽澹得知事情始末,義憤填膺,馬上表示要幫李娑固報仇雪恨,奪回大權,除掉可突于。
于是,許欽澹命令部将薛泰帶領五百精兵,聯同奚王李大輔和李娑固的軍隊,一同雄赳赳、氣昂昂地朝着可突于大軍而去。
結果,又被可突于打得落花流水。
不僅如此,可突于還臨陣斬殺了李娑固和李大輔,生擒了薛泰。
可突于自然而然成了契丹部的老大,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會自立為可汗的時候,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推舉李失活的另一個弟弟李郁于為可汗。
可突于很清楚當時的情況,雖然他與李娑固的戰争屬于族内戰争,但是一方面唐王朝的官員許欽澹摻合進來了,另一方面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後,當時還靠在突厥這棵大樹下的李失活就馬上帶領部衆複歸唐王朝,唐玄宗一高興,重新設立了松漠都督府,任命李失活為都督,之後的可汗也都繼承松漠府都督這一職位,可以說,契丹可汗不僅僅是契丹的可汗,更是唐王朝的官吏。
如今,他讓唐王朝吃了敗仗不說,還殺了唐王朝的官員,想必皇帝老兒肯定早就被氣得吹胡子瞪眼了。
要知道,唐王朝若是大軍壓境,就不僅僅是他可突于吃不了兜着走那麼簡單了,隻怕整個契丹都得給他陪葬。
左思右想以後,可突于馬上讓李郁于派遣使者入唐謝罪,同時請求唐王朝的認可。
唐玄宗聽了使者的話以後,龍顔大悅,也就順水推舟地給了李郁于封号,并嫁了個燕郡公主給他。
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李郁于就病死了,他的弟弟李吐于繼位。
李吐于跟可突于不斷明争暗鬥,想要奪回大權,結果一敗塗地,帶着燕郡公主逃往唐王朝。
可突于又立了李盡忠的弟弟李邵固為可汗。
但李邵固是個明顯的“親唐派”,這讓可突于忍無可忍,最後一怒之下把李邵固殺了。
就這樣,掌握軍事大權的可突于一次又一次地廢掉自己的首領,尋找聽話的“傀儡可汗”,唐王朝雖然對此有所不滿,可由于鞭長莫及,隻好聽之任之。
但是,這一次可突于糾結了,似乎不管立大賀氏家族的哪一個為可汗,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地除掉他,獨攬大權,他的利益永遠都無法保障。
那麼,要怎樣才行呢?
經過數天不眠不休的思考以後,可突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在其他實力較弱的家族中選擇可汗。
于是,出身于遙辇氏的屈列就成了這個幸運兒,被可突于推上了汗位。
屈列乃至整個遙辇氏對此都心驚膽戰,時刻如履薄冰,生怕自己随時都會步前幾位可汗的後塵,所以,族内一切大小事務,屈列都會先行問過可突于,然後才做決定。
這讓可突于非常高興,他覺得自己這次終于選對人了。
但是,遠在長安的唐玄宗卻不高興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可突于,而可突于卻絲毫不加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一次又一次地廢立契丹可汗。
終于,當可突于興高采烈地立了遙辇氏的消息傳到長安,又大張旗鼓地表示要跟唐王朝劃清界限,從此與突厥一家親時,唐玄宗忍無可忍了,他下令讓幽州長史趙含章等人發兵讨伐契丹,結果大獲全勝。
但可突于是鐵了心要跟唐王朝對抗到底,他從突厥搬來救兵,大肆侵擾唐王朝北方邊境,以宣示他才不怕唐王朝!
唐王朝負責守邊的幽州長史薛楚玉率領萬騎反擊,結果由于過于輕敵而損失慘重。
這個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龍顔震怒,恨不得直接把薛楚玉給千刀萬剮了。
等到好不容易平靜下來,他馬上派遣大将張守珪為幽州長史,讨伐可突于。
張守珪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唐王朝的大軍雖然厲害,但是與契丹和突厥這些擅長騎射的民族硬碰硬,就算最後僥幸獲勝,也是損失慘重。
所以,他思前想後,決定從契丹内部下手。
他知道,大賀氏當了一百多年可汗,對權力和可汗之位的看重肯定是根深蒂固的,而遙辇氏隻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弱小部落,想要大賀氏心甘情願地讓出可汗之位,讓遙辇氏從此平步青雲,那肯定比登天還難。
于是,他找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叫做李過折,是被推翻的大賀氏一族的人物,當時正在松漠都督府裡做衙官。
張守珪知道他對可突于獨攬大權十分不滿,于是,就暗中派人與他聯系,希望能夠聯手除去可突于。
李過折分外高興,他早就看可突于不順眼了,可是自己一沒實力與可突于對抗,二沒把握能一舉擊敗可突于,萬一偷雞不成蝕把米,那就太得不償失了,所以他隻好按兵不動,靜觀其變,伺機而動。
張守珪使者的到來正合了他的心意,兩人一拍即合。
于是,張守珪帶兵正面攻擊可突于,李過折則按照計劃暗中埋伏。
最後,張守珪大敗可突于,可突于看部下軍心渙散,隻好率兵後撤。
到了晚上,李過折就趁着夜色斬殺了可突于和屈列可汗,坐上了契丹可汗的寶座。
然而,可能真的大賀氏氣數已盡,經過可突于來來回回的折騰,大賀氏的實力和威望早已經日薄西山,雖然屈列隻當了幾天的可汗,但在契丹族内,新興的遙辇氏卻是衆望所歸。
李過折當上可汗以後,契丹族人卻都不願意買他的賬,漸漸地,連他的部下也有了反叛之心。
最後,李過折的部下耶律涅裡殺了李過折全家,推舉遙辇氏的李懷秀為可汗,也就是曆史上的“阻午可汗”。
就這樣,契丹的領導權最終還是落在了被命運意外選中的遙辇氏手中,此後的曆代可汗也都從遙辇氏選出,總管族内一切事務。
耶律涅裡則總攬軍事大權,世代繼之,直到他的後人耶律阿保機建國,追封他為“遼始祖”。
遙辇氏聯盟的首領稱為可汗。
各部落首領稱為夷離堇,從部落貴族中選舉産生,他們的權力非常大,不僅能夠共同參與決定聯盟内的重大事務,而且還能夠任免聯盟首領。
遙辇氏聯盟的軍事首長也稱為夷離堇,涅裡就是聯盟首任夷離堇。
後來,夷離堇的職位逐漸被部落中的顯貴家族所控制,一直由疊剌部的夷離堇兼任,他們不但掌握着聯盟的軍事大權,還決定着聯盟對外的征伐權,進而控制了整個聯盟的一切裁判權。
遙辇氏後期,疊剌部首領甚至也可以舉行柴冊禮。
所謂柴冊禮,就是積薪為壇,可汗受群臣所上玉冊,然後燔柴祀天,是王權的象征。
這表示這一時期夷離堇的權力已經不在可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