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重生明末當皇帝

第022章 :投資前景

重生明末當皇帝 夏烽原 2361 2024-01-31 01:13

  一片熱火朝天的荒地屯墾,在京畿地區持續的進行,因為夥食供應比較好,還有一個臨時‘醫院’,确保了農民的醫療,農民們在屯墾的過程中積極性極高。

  皇莊屯墾活動,迅速蔓延到了整個河北地區。
招募到的佃農、流民,迅速超過了20萬戶。
屯墾面積,也擴大到了600萬畝。

  資金方面卻是十分寬裕,大明皇家銀行在京城的攬儲金額已經迅速突破到了800萬兩白銀。
其中有将近500萬兩,辦的都是五年長期存款。

  這些資金很多都是那些官員的錢,貪污情況讓朱由校感到觸目驚心。
隻是暫時朱由校還沒辦法搞反腐,畢竟皇帝的位置還沒坐穩。

  等位置坐穩了,反腐顯然很有錢途啊!

  現在先養豬吧!

  讓他們再肥一點,等時間到了,一并把他們宰了。

  銀行發行的禮票倒是賺了不少錢,首先這些禮票讓銀行獲得了可以動用的資金,并且這些資金是不用給利息的。
同時兌換禮票收取3%的費用,一百兩禮票就能賺到3兩銀子。
僅僅半個月,大明皇家銀行兌換出去的禮票就達到了30多萬兩,銀行就賺到了将近1萬兩銀子了。

  目前禮票是銀行唯一直接賺到錢的業務。

  貸款方面的業務倒不是很熱門,首批隻貸出了13萬兩銀子,都是有資産抵押的。
這年頭的生意人,并不太願意欠别人錢。
而且銀行的貸款利率達到15%,盡管沒有高利貸那麼高,但也比較吓人了。

  那些生意人,倘若不是走投無路,一般不會來大明皇家銀行借貸。

  不過這并不要緊,皇莊投資就需要大量的資金,大明皇家銀行的資金有地方消化。
很快大明皇家銀行的資金再次追加了200萬兩,達到了500萬兩的規模。

  如此龐大的資金,相當于朝廷半年的财政收入了。

  大明皇家農業公司在開墾荒地之前,按照朱由校制定的投資規則,先進行成本估算和風險估算。

  每畝成本投入超過0.5兩白銀才能開墾出來的,就屬于‘成本超标’範疇,先把開墾成本低于每畝0.5兩的土地開墾出來。

  風險評估主要就是災害,在建成水利工程之後,如果依舊有較高受災風險的荒地,則不開墾,先開墾風險較低的土地。

  反正荒地在北方多得是,估計後世的河北省範圍之内,荒地就超過兩千萬畝。

  在可預測的受災風險方面倒是比較小,畢竟河北沒有什麼大河流,每年水患并不是太貧乏。
旱災、水災盡管有,但那是屬于不可預測範圍,不像黃河水患那樣屬于常例。

  每畝耕地的開墾成本控制在0.5兩白銀以下,投資風險就比較小。
三年之後,大體就有1石糧食的收入。
1石糧食賣給糧行,就有0.7兩左右的利潤,而還款則是0.555兩白銀,每畝土地還有0.145兩白銀的利潤。
如果再給每戶佃農提供10兩白銀的無息貸款,三年之後攤入每畝,就是0.033的利息。
則意味着每畝土地在三年之後,能夠盈利0.112兩白銀。

  加上無息貸款,相當于是每畝投入0.8兩白銀,500萬兩白銀可以開墾出625萬畝土地,三年之後産生的盈利為70萬兩白銀,加上農民償還的貸款187.5萬兩。
相當于有257.5萬兩的盈利。

  三年過後,每年可以産生的盈利為145萬兩白銀。

  如果算入天災等因素,那麼三年之中,257萬兩白銀足以抵抗天災方面的風險。

  楊瑞國按照每石糧食售價0.7兩的價格算出這個結果後,朱由校看了比較滿意,相當于他每年可以免除91萬兩白銀的佃租和無息貸款,皇莊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就增強了,他們在受災的時候就不用繳納天賦,也不用急着歸還貸款。

  就如何提高農民對天災的抗風險能力,從而不用朝廷赈濟,朱由校馬上想到了地瓜,也就是番薯。

  30畝土地,每年隻需要拿出3畝,在春季種植地瓜,而且地瓜很抗旱,實在旱的不行的時候,隻要放一兩次水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就算剩下的25畝冬小麥顆粒無收,農民靠吃地瓜也能撐到來年。

  後世地瓜畝産能到2000~3000公斤,這年頭就算是管理不善、品種不太好、施肥、殺蟲技術不行,畝産個500公斤總有吧!
3畝可以産出1500公斤,五口之家吃半年都吃不完,半年之後冬小麥就又能夠收獲了。

  有了地瓜,就算是受災了,朝廷也不需要對皇莊赈災。

  “紅薯?
地瓜?
番薯?
臣好像聽說過,在福建等地已有人種植,但北方卻是極少的。
”孫承宗聽朱由校問起紅薯,想了想回答道。

  “這樣啊!
”朱由校感到一陣頭疼,這還要去福建引進呢?
可是種植技術方面,還需要摸索一段時間。

  朱由校穿越前,小時候在農村倒是接觸過這玩意,但要說具體管理技術,他還真不太清楚。

  不過就算是難,也要推廣啊!

  北方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糧食不足,糧價都上騰到每石一兩銀子了。
有了紅薯,起碼老百姓不用被餓死。

  清代的康乾盛世,不就是吃紅薯吃出來的嘛!

  明末時期,實際上就已經在推廣紅薯了,一些官員甚至在農民軍鬧得最兇的陝西推廣過紅薯。

  隻是本意是好的,但推廣手段太過粗暴,老百姓沒接觸過這玩意,突然要求他們種紅薯,結果幹脆反了。

  推廣紅薯還鬧出民變,确實讓人感到尴尬,而且最後讓滿清撿了便宜。
清代對農民的收刮程度,比明代要高得太多了,但是清代之所以能夠維持,主要還是紅薯的功勞。

  朱由校并不想讓老百姓窮得隻能靠紅薯度日,然而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到了一個特殊的危險時期,紅薯這玩意用來過渡卻是非常良好的選擇。

  等度過了這個難關,再想辦法讓老百姓富起來。

  就在朱由校為引進紅薯發愁的時候,徐光啟已經風塵仆仆的來到了京城,同樣也為朱由校解決了推廣紅薯的技術問題。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