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封天滅日

第八十九章 錦州告急

封天滅日 老道俯卧撐 2818 2024-01-31 01:13

  封天回到大同的時候,約翰和威廉的電報相繼到了,詢問封天原定的運輸路線有沒有問題,從美國出發的貨船快要抵達海參崴了。

  如果有變化,比如日軍切斷了路線,那就必須改道去天津卸貨。

  其實,走天津港是最好的路線。

  封天這家夥心理太陰暗,非要讓約翰把線路定在遠東鐵路,經齊齊哈爾走鄭家屯、通遼而後進入西部占領區。

  這一世因為封天的幹擾,日軍關東軍主力幾乎喪失殆盡,駐朝日軍第二十師團又在奉天北其團滅,奉天周圍已經是無人區,暫時不會對北方抗日軍造成威脅。

  目前東北也就北部的鐵路還算完整,南部幾乎全都沒有了。

  約翰原本不願意的走這條路線,路線遠不說,萬一大雪封路豈不更糟糕。

  但是,封天還是堅持走這條運輸路線,約翰拗不過這家夥,也隻能捏着鼻子認了。

  從德國運抵的貨物就靈活許多,封天告訴威廉走陸路經西伯利亞鐵路運送和走海陸從天津港運送都行,讓威廉自己看着辦。

  為什麼非要走西伯利亞鐵路啊,封天顯然想造成一個假象,北方抗日軍政府背後有蘇聯的影子。

  顯然,這家夥壓根就沒有安好心。

  事情真要發生了,日本人肯定會知道。

  日本人遍布東北的間諜網不是白給的,如此龐大的貨運量,從北部蘇聯進入北方抗日軍防區,若不能引起日本人的警惕,那才是怪事!

  當然,此事也就是封天心皿來潮之舉,至于能不能引起這兩家強盜火拼,封天也沒有抱太大的期望。

  安排完這裡的事宜,封天要趕緊回到前線去,因為日軍差不多要有新的軍事行動了。

  1931年10月10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

  這與曆史有點差别,時間上晚了兩天,也沒有差太多的時間,該做的事情還是做了。

  此次軍事行動之後,日本南次郎陸軍大臣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于受到中國軍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采取自衛行動”。

  此後,關東軍司令官林銑十郎中将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

  聽聽,這既是強盜的邏輯,侵占了人間的領土不說,還說别人威脅到他,完全忽略了張學良是在自己的國土上駐軍這一事實。

  “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的第五天,張學良就在錦州設立了奉天省政府行署和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行署,相繼處理東北的軍政要務。

  錦州就在日軍的眼皮子地下,日軍不可能無視其存在。

  同時,日軍也擔心張學良把錦州當成反攻東北的據點,将其趕走是意料之中的事。

  盡管關東軍在封天手底下嚴重受挫,這并沒有改變日軍奪取東北的野心。

  吉林已經掌握在日軍手裡,義勇軍後撤之後奉天這片區域也會掌握在日本手裡,盡管已經荒無人煙。

  黑龍江暫時還拿不下來,日軍主要還是考慮到蘇聯的影響。

  日軍若進攻黑龍江,那就必然先知道蘇聯人的态度。

  顯然,這就必須拖到明年的春天之後在采取行動,而錦州東北軍的威脅才是先要解決的。

  可對于是否抵抗問題,南方政府姜委員長與張學良之間明顯發生分歧。

  這二位把兄弟之間私底下的溝通外人無從得知,至少後世對此衆說紛纭,事情真僞撲朔迷離。

  大概在張學良心裡的打算,隻要南方政府一天不決定全面動員,實施全國抗戰,則張學良不會單獨與日軍對抗。

  張學良認為抵抗日軍侵略是政府的事,是全國的事情,不應該由東北軍一方承擔。

  事後的确證明這一點,張學良最終還是主動放棄了錦州。

  歸根結底,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與張學良軍閥出身還是有相當大的淵源的。

  張學良心中有沒有一點愛國情操我們不知道,他畢竟是個年輕人,按理說不應該缺乏愛國激情。但是,他的所作所為真的相當操蛋,整個東北拱手相讓給了日本人。

  嚴格地說,九一八事變起,他張學良就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不抵抗政策膨脹了日本人的野心,否則,不會出現日軍大舉侵略中國的事情。

  從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繼任了東北保安司令,從其父張作霖手裡繼承的20萬東北軍,這是張學良發家的根本。

  “東北易幟”之後的少帥更是意氣奮發,中原大戰10萬東北軍入關,即達到了楊威目的。

  姜委員長此後極力拉攏張,義結金蘭,委之重任,東北自不在話下,整個北方局勢均受其影響。

  20萬東北軍的實力在此起到了無與倫比的效果,姜委員長知道,張學良也必然清楚其中的分量。

  張學良認為九一八事變隻是一個局部沖突,故不願在此時因抵抗而給日軍口實而使事件擴大。

  那麼,張學良為什麼害伯東北局勢擴大呢?

  因為,他自己認為如事件擴大了,中央政府尚沒有做好抗日的全面準備,那麼置身于對日前線的東北軍将置于進退兩難之地。

  如果東北軍抵抗,無疑将與日本一國軍力相抗,孤軍作戰、我小敵強,東北軍損失絕不會小。

  張學良畢竟還是軍閥,當時國民内部紛争不斷,政府軍隊在江西等地大動幹戈,這種形勢下還談不上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

  此時的姜委員長實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實行這一政策的結果是,更加深了國内矛盾,更加深了軍閥之間的分裂與對抗。

  無論是老姜、張學良,還是其他軍閥,都深谙軍事實力之奧妙,故在當時的中國的實際情況下,都想盡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實力。

  張學良認為,即便發動全國抗戰,對敵作戰之時大概誰也不會全力以赴,這就是張學良不聽老姜的命令,而最終主動從錦州及東北其他軍事要地撤退的真正原因。

  張學良認為如果是全國抗戰,那他張學良所承擔的壓力會大大減輕。反之,單獨面對日本軍隊的進攻,東北軍會得不償失,甚至不排除面臨前後夾擊的惡劣局面。

  至于殺父之仇,呵呵,他張少帥顧不得了。

  他深知日軍力量的強大,知道東北軍單獨作戰的後果,張學良的目的無非是想保住東北軍的優勢。

  國土淪喪,人民遭殃這些後果,大概他連想都沒有想,别指望張學良有太高的覺悟。

  更何況姜委員長正希望東北軍被削弱,在老姜并未決心動員全國人力物力對日作戰的情況下,張學良是不會抵抗的。

  各自在心裡打着自己的算盤,其實這就是國内的現狀。

  即便是自發組織起來的奉天義勇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聚殲日軍第二師團主力,張學良也沒有為之動心,依然是按兵不動。

  所以,南方政府的态度是避免戰争,張學良看政府的臉色行事,既然老姜沒有改變,那麼,他張學良也不會改變。

  封天在奉天奮勇抵抗,等待關内援軍到來的願望必然落空。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